融安县委组织部 黄余政 融安县委宣传部 陆峰 2006年4月1日清晨,融安县长安镇塘寨村党支部书记叶正和率领群众义务维修村屯道路时,因路窄路滑,大铲车一歪,笨重如山的大铲车将坐在左边的叶正和几乎全部压埋在数尺深的烂泥里,年仅52岁的叶支书光荣殉职。 融江河呜咽唱挽歌,塘寨村百姓含泪哭英魂。4月3日,是叶正和下葬的日子,从长安镇到塘寨村;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呀呀学语的孩童,从镇政府的干部、兄弟村的支书主任,2000多塘寨村的百姓悲声为他们的好支书扶送行。年近80高龄的黄道和、廖汉平、廖汉义三位老党员,悲泪纵横地说:“正和这支书,虽当的是村官,可为群众办的好事数不清,你不愧是塘寨人的骄傲,我们的领路人啊!” 塘寨村位于长安镇东北部的一个小山村,距离县城17公里,村民到县城赶圩要步行三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交通条件严重地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1986年,身强力壮、思想活跃的他承包荒山100亩种植杉木,又种下30多亩八角、20多亩板栗。同时自筹资金到广州军区学习养殖技术,当年,单是养猪这一项收入近万元。 叶正和富起来了。但他把自己掌握的种养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乡亲们。渐渐的他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199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94年开始担任塘寨村民委副主任,2000年又被乡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富,先修路”。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叶正和向父老乡亲着重承诺:“若修不通出山的路,我主动辞职!” 为了筹集修路资金,在2002年第一次村级路建设誓师大会上,叶正和当场捐款1000元!除了自己带头捐款,他还发动自己的兄弟亲戚捐款。他对二弟说:“修路是我们村的大事、好事,群众在看着我们,你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就这样,二弟叶正清先后4次捐款,共1400元。 5年多来,在叶正和的带领下,发动群众筹资近20万元,全村530户,户均义务投工多达100余天,修通村、屯级公路达23公里,使全村8个屯之间,路相通,道相连。但是为了这条路,叶正和家至今欠下银行贷款1.5万多元。 通了路,山里的物产变成宝,村里的柚子、金桔、木材再也不用肩挑背扛到山外,山外老板自己开车到田间地头来收购。许多村民买起了汽车跑运输,生活富裕了。30%的农户已盖起新楼房,唯独叶正和与3名村干部,住的还是20多年前的泥土房。村委副主任廖光达眼含泪水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叶支书把村干部拖‘垮’了,但看到致富群众的笑脸,我们的心里也是甜的。”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叶正和与村“两委”班子理清了全村经济发展思路,根据各屯实际,划分了两大经济发展区域,一是村北面区的4个屯以种植嫁接金桔和杉木为主;二是村东南部的4个屯以发展种桑养蚕、食用菌为主。他率先种植了3亩嫁接金桔。 在叶正和的带领下,村民开始种金桔,大伙没钱买果苗,他就把他培育的6万株金桔苗无偿地送给大家。他送给黄道权的2000株金桔苗,现在已经挂果;送给廖兆昌500株金桔,帮助他走致富的路子;大仓屯22户群众联营种植的100亩杉木,是他牵的头、他育的苗…… 如今,塘寨村已有优质水稻1856亩,磨菇1100平方米,嫁接金桔、八角、桑蚕、淮山等经济作物达到了1200多亩,杉木5000多亩。全村6000多亩的荒山变绿了,逐步实现了生产经营多元化的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1389元增加到了2869元。 2003年开展的农村“三项大会战”扶贫活动,沼气池建设作为一项硬性任务分解到了乡镇、村。村委决定: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同志带头,每家一座,先建好池作示范,然后再去做群众的工作。叶支书家带头建了两座沼气池,二弟叶正清也建了两座。 村里有几户想建沼气池,因为资金困难,想打“退堂鼓”,他知道后,就主动上门做动员:“放心建吧,钱不够我替你垫,以后什么时候有就什么时候还,不急……”据统计,叶正和为黄义初等15家困难户垫交沼气池款4500多元。2005年11月,大陆屯10多户群众想建沼气池,因为路不通无法运料,想放弃。叶正和主动找镇包村干部帮忙争取了3.5吨水泥,组织这10多户群众把路修起来。路修好的第二天,就有12户群众主动把建池款交到了村干部手上。 斯人已去,其志永存。叶正和光荣殉职后,柳州市委及时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叶正和同志学习,并追授他为“柳州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光荣称号。 “碑是竖起来的路,路是躺下去的碑。”村官叶正和,就是用他平凡而伟大的人生之路,铸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丰碑。(此文获柳州市组织系统“创一流业绩,迎接十七大”征文评选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