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宜镇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实践“五心”赋能党建工作模式,通过网格治理、产业驱动、暖心服务、环境整治和文化滋养,将党的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精心织网“双向闭环”,治理效能开新局
构建“镇党委+村党总支+屯级支部+党员+联系户”五级网格体系,将18个村和社区细分为125个网格,创新“党委部署-网格落实-群众点评”与“群众提议-网格收集-党委办理”双向治理闭环,凝聚区域协同发展的思想合力。
“阿婆,这是最新的医保缴费政策和线上操作指南,我帮您看看操作到哪一步了?”城南社区网格员袁鲜艳耐心地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人提供“手把手”指导。临近年底,全镇125名网格员深入各自网格化身“医保政策宣传员”,确保惠民政策精准落地。

“过去矛盾调处是‘散兵游勇’,村屯各自为战,现在五级网格构建起一张‘精密传感网’,处置效率大大提升。”镇党委书记梁泽光介绍,去年全镇共受理矛盾纠纷81起,化解率达100%,实现矛盾纠纷“清零”,440件12345投诉件满意率达100%,民生诉求响应速度提升80%。
匠心兴业“支部引领”,产业富民拓新路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各村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出一条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路”。
“跟着支部干,销路不用愁,技术有指导,收入有保障,这辣椒就是咱的‘金疙瘩’!” 寨准村辣椒种植户侯芝南看着丰收的辣椒喜上眉梢。寨准村党总支部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种植辣椒10亩,通过提供优质种苗、技术培训和销售渠道,党员示范户先行先试,带动20户农户规模种植,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古宜镇聚焦“两茶+果蔬”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万亩茶园、双石岭油茶基地、马湾茶场“一核两廊”主导产业示范带建设,新种茶叶面积117.41亩、油茶面积1911.05亩,打造县城“果蔬篮子”种植蔬菜瓜果1.53万亩,助力马坪村稻螺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扩建30亩,形成驱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暖心关爱“时间银行”,民生服务谱新篇
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以“党建+民生服务”为抓手,推动“长者饭堂”“时间银行”等民生工程精准对接群众期盼,及时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民生服务温度。
“以前吃饭是难题,现在食堂饭菜热乎又可口,太暖心了!” 80多岁的吴奶清秀在宽敞明亮的古宜镇南站社区“长者饭堂”边用餐边称赞。“长者饭堂”切实解决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人用餐难题,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这个头发剪得真好,显得我精神多了,感谢时间银行,让我们老年人得到了这么好的照顾!”鼓楼坪社区70多岁老人覃承修激动地说。鼓楼坪社区推出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理念的“时间银行”,组织开展帮老人理发、打扫卫生、举办文艺汇演等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吸引200多名志愿者参与“时间银行”项目,提供服务800人次,产生近500个时间积分。
舒心家园“积分兑换”,环境蝶变展新颜
将党建工作融入环境治理全过程,以大洲村为试点,绘制3D巨幅壁画,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方案,成立5支党员攻坚队,划分20个党员责任区,打响“大洲新村焕颜战”,同时创新“环境整治积分”,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热情。
走进大洲村党员曹洋洲的屋后,三角梅开得正艳,柴火堆码得整整齐齐,一个月前这里还是杂物乱堆的卫生死角。“收拾房前屋后能攒积分,我换了一桶油、两袋米、三提抽纸。”曹洋洲展示着“环境积分存折”,在党员带动下,19户村民主动清理乱堆乱放杂物,全村82%村民参与积分制,实现“党员动起来、群众跟上来”的攻坚成效。

古宜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对各村厕所、道路、庭院进行治理改造,组织发动村屯党员、公益岗人员、村两委干部370余人次,清理生活及建筑垃圾28处,整治公路两旁乱堆乱放15处,清理河道约2千米,清运垃圾约2700吨,完成户厕改造65户,乡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润心铸魂“六甲交流”,文化浸润树新风
依托党员之家、鼓楼讲堂、同心文化长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开展“侗感党课”、“月也交流”、六甲文化艺术节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思想意识、道德水平。
“农家书屋有书香,文化礼堂活动忙,广场舞跳出新气象,咱村现在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退役军人曹元刚描述着村里的变化。西尤村党总支部实施“文化润心”工程,高标准建设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楼、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健身广场等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六甲文化交流活动,筑牢思想文化宣传主阵地。

古宜镇常态化开展“党员带头树新风” 活动,组织“星级文明户”等评选,组建由党员文艺骨干牵头的文艺队,挖掘本地六甲文化,创作编排反映时代新貌、弘扬正能量的乡土文艺节目,村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古宜镇获评2024年柳州市“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先进乡镇,古宜镇南站社区居民委员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