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今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压紧压实党委、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开展耕地保护专项行动,紧盯重点问题、重点任务,落实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有效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守牢耕地红线、改善耕地质量。
严守耕地红线 有效防止粮田“非粮化”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守牢耕地红线是关键。该镇制定印发《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成立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镇、村、屯三级“耕地保护先锋队”。划分15个粮食安全责任区并实行统一管护、网格化管理,实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的防止农田“非粮化”全覆盖。根据国土变更调查遥感影像分析研判耕地“非农化”“非粮化”324个图斑,各包村工作组带队深入山区逐一核实,严守耕地红线。
提升耕地质量 推动农田改造“高标准”
保障粮食安全、端牢手中饭碗,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该镇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策略,以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以“节约集约、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为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林溪镇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00多亩。
规范耕地流转 提升乡村荒地“利用率”
为让“沉睡”土地重返活力,实现荒地变良田,该镇因地施策多措并举。在高秀、高友等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主动“造血”,盘活土地资源,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在美俗、枫木、合华等村通过土地流转,鼓励代种、自种方式,推动土地资源整合,将小块、分散的土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种植本地特色产业红薯、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既提升了荒地有效利用率,又有效推动了土地撂荒问题解决,让撂荒土地重新焕发价值。目前,林溪镇共整治各类“非粮化”耕地157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