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展开】
当前位置:首  页 > 干部工作 > 青干工作 > 正文
十七大以来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12-05-10   |  来源:人民日报   | 字体大小:【

创新选用机制 广开纳贤之路

——十七大以来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工作综述

    4月18日下午,27名年轻干部人选来到中共南宁市委常委会议现场,分别进行了1分钟的自我陈述。随后,南宁市委常委们以无记名差额票决方式选出了18名副处级拟任人选。

  差额选拔年轻干部,是南宁市探索年轻干部科学选拔方式的一次具体实践,也是我国深化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改革的一个生动写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党的未来和希望。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制度创新,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注重顶层设计 始终把培养选拔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针对这一要求,在鼓励基层继续探索创新的同时,中央坚持战略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将青年人才培养选拔作为一项事关长远的战略举措抓实抓好。

  后备干部工作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09年2月,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突出科学性,根据干部队伍任职年龄合理结构科学配备要求,实行复式年龄结构和老中青梯次配备,最大限度调动不同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同时,强调战略性,既满足近期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又满足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领导班子建设需要。《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印发,对统筹推进全国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和使用工作,起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作用。

  按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后备干部集中调整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起了近3万人的地厅级、30余万人的县处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提供了充足的干部储备。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青年人才是人才资源中最富有潜力和活力的部分。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从“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到“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从“青年千人计划”到“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当中,青年人才培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

  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成为基层干部队伍和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重要来源;2009年以来,各省区市、地市以上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超过2万名,其中青年科技人才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树立基层导向 用制度推动青年人才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

  长期以来,许多青年人从大学门直接进机关门,没有经历过基层艰苦工作的磨炼,缺少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干部的来源结构、经历结构方面,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根据中央要求,中组部制定印发了中青年干部培养锻炼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包括中青年干部党性锻炼、基层锻炼等多项措施。其中,“双向交流任职”是重要一项。

  2010年和2011年,按照对口交流、出一进一、平级调动、差额择优等原则,中组部先后组织了两批共178名中央国家机关与省区市中青年干部双向交流任职。集中组织如此数量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与地方干部双向交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探索。

  这一制度创新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四川、重庆等省区市也纷纷开展了领导机关与基层干部的交流工作。

  “双向交流任职”制度仅仅是一个缩影。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深化制度改革,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基础阵地,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使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

  ——建立面向基层一线录用公务员制度,中央和省级机关逐步减少直接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的比例,重点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中选录公务员;

  ——创建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制度,全国现有大学生村官23万名,其中8.2万名进入村“两委”班子,3100多人走上乡镇领导干部岗位,531人被列为县级后备干部;

  ——完善选调生制度,每年从重点高校选调近万名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加大培养锻炼力度……

  “引导青年人才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建功立业,通过实践的摸爬滚打,必然会有一大批优秀青年干部脱颖而出,这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选拔体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林新奇说。

  广开纳贤之路 努力形成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统筹谋划、长远安排,从机制上推动年轻干部队伍培养选拔工作。

  ——在吉林,2008年起实施了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七五工程”,年轻干部队伍的梯次配备基本形成,一般干部、乡科级干部和县处级干部数量分别达到了4000名、2000名和1000名;

  ——在四川,2010年起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培养“双千工程”,计划从省市机关和县乡基层单位分别集中选派1000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双向互派挂职;

  ——在湖北,2010年起实施了“年轻干部成长工程”,集中选拔一批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市县乡党政班子正职或放到关键岗位培养锻炼……

  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创新年轻干部选用机制,建立完善多种竞争性选拔方式,择优选人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北京,2010年面向社会开展局处级领导职位公开选拔,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力度,38个局级职位任职人员平均年龄41岁,186个处级职位任职人员平均年龄35.9岁;

  ——在广东,2010年底采取公推遴选方式,竞争择优选派61名处级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县加强培养锻炼,其中40岁以下的正处级干部44名、35岁以下的副处级干部17名……

  从2011年开始,全国省、市、县、乡四级陆续展开换届工作。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抓住换届契机,及时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领导班子。

  ——在云南,换届中选配了132名34岁以下的县级党委班子成员和253名34岁以下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中30岁以下有2488名,占总数的20%;

  ——在甘肃,张掖市在换届中从省管、市管“80后”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优秀选调生和服务期满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配了85名30岁以下乡镇党政领导干部……

  “制度的完善是为年轻干部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最好保证。”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说,打破论资排辈的状况,在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方面出台更多制度层面的举措,干部队伍方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周英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