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到点上扶到根特色产业助民富
——解读融水党代会“补齐短板”: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作者:覃天阳 来源:柳州日报 字数:2232
中共融水苗族自治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已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指出了脱贫攻坚是融水“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政治任务 、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融水大苗山脱贫攻坚已立下了目标,吹响了冲锋号角:以脱贫摘帽为目标,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融水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目前仍有11.64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基数大,是全区 、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虽说是脱贫攻坚任务重 、压力大,但该县一直以来都努力寻找脱贫攻坚支撑要件,寻找如何补齐融水扶贫发展的短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融水“以资源换产业,以‘三化’促发展”,因地制宜以扶持产业发展打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村民发展产业致富,尽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子—— —
“七个一批”与“十大行动”
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融水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融水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准实施“七个一批”脱贫攻坚,即产业发展扶持一批、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扶智帮助一批、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十大行动”,即特色产业富民行动、扶贫移民搬迁行动、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农民工培训创业行动、贫困户产权收益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科技文化扶贫行动、金融扶贫行动、社会扶贫行动、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关爱服务行动,真正帮到点上、扶到根上,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扶持发展打基础
融水落实党政“一把手”脱贫攻坚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制度。加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力度,切实落实驻村工作队扶贫解困包保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不脱贫不脱钩。主动对接自治区和柳州市定点帮扶后盾单位,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机制,统筹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扶贫工作、关爱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打下了基础。
扶贫攻坚,交通先行。“十二五”期间,融水运用BT模式投入9亿元建成村村通水泥路109条1054.4公里,通达率由2010年的40.6%提升到2015年的95%。同时,县本级坚持每年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拨出专项经费,对县内主干道进行维修,进一步缓解群众出行难问题。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水利基础设施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大为改善。
农业产业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三香”“三养”“三林”“三农”十大农业增收基地初具规模,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初显成效,禾美生态农业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实现全市县级农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融水香鸭”获批为地理证明商标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底,该县7家企业8个产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标志,并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的认定,是全国首个获得认定的少数民族地区。融水还创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建成各类农业产业示范基地215个,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11家,建成农业电商25家。
特色产业助民富
在融水,传统的禾花鲤养殖项目成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产业:由政府统一采购鱼苗发放给村里的贫困户,指导村民进行科学种养。从2013年至今,融水水产畜牧局已经实现2.4万亩水稻田的标准化改造,并向7000多户贫困户发放了共计2000多万尾禾花鲤鱼苗,以此对贫困户进行产业扶贫促增收。
高山药材种植也成了贫困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2010年9月,大学毕业之后杨宁回到安陲乡江门苗寨家乡做起村干部,希望能为家乡做点实事。去年她成立了葛根种植合作社,带着村里的96户贫困户投入到葛根种植。今年,杨宁总共给村民们发了20万株葛根苗,种植面积大约在320亩,村民除了可以选择自己种植,还可以通过把土地流转挣工钱的方式来加入合作社种植,单此一项每人每年约增加8000元收入。
农村电商助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蒙可畅是土生土长的融水人,像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外出务工。2013年底他返乡创业,很快,一个以销售鸡、鸭、蛋为主的贝江村电商平台搭建完成。蒙可畅利用自己多年打工学到的工厂化管理经验,一方面对贫困户进行订单式规范化养殖;另一方面进行线上线下推广销售主打产品:五彩土鸡蛋。这些土鸡蛋全部来自融水10个贫困村的87户贫困户。
何秋田是最早跟随蒙可畅合作的养鸭户,2014年他的养殖场只有一百多只融水香鸭,没有销路,一年的收入也只有几千块钱,是当地的贫困户之一。现在,何秋田负责养、蒙可畅负责销。不到两年的时间,老何的摩托车就换成了小汽车,养殖规模日常存栏保证在5000羽,年收入10多万元。
在融水,除了禾花鲤、融水香鸭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项目之外,当地政府结合山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革命老区的悠久历史,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并在灵芝种植、黑香猪养殖等多个农业项目中寻求突破。一个个由扶贫带头人和年轻创业者共同协助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打开了新路子,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当地精准扶贫工作的产业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