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独峒镇牢记领袖嘱托,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充分发挥党员致富“领头羊”作用和支部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培养农民画乡土人才、培育农民画产业,奋力绘就“笔尖上的财富”。
传承技艺谋发展,脱贫致富有出路
杨基艳作为农民画传承的后起之秀,接触农民画已经有十年有余,她创作的《垂侗布》等多幅作品入选了“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等多个画展,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收入比较少,供孩子上学压力很大,自从接触了农民画之后,不仅让我们家老大顺利读完了大学,老二上大学的钱也准备好了。”谈起她家的两个孩子,杨基艳一脸自豪的说。不仅如此,两年前她家还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用自己的灵巧的双手,“画”出了他们家的幸福美好生活。
党员带头传帮带,苦练技艺共发展
独峒村村民杨庆宜天生右手残疾,还要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艰难。杨庆宜平时有画画的爱好,独峒农民画艺术馆党支部党员吴信见此,积极鼓励杨庆宜学习农民画,并亲自指导杨庆宜绘画技巧,分享绘画心得。在吴信的耐心指导和杨庆宜勤学苦练之下,杨庆宜的绘画技巧日益精进。2016年,杨庆宜在党员吴信的帮助下,接到第一笔农民画订单,赚了一万多元,到第二年收益更是翻了一番,成为高质量脱贫的典范,
“以前只是把画画当作一种爱好,没想到在这个农民画还让我脱了贫,画画的收入越来越高越来越稳定了,我对今后的好日子充满了信心。”杨庆宜说。如今,杨庆宜被列为了自治区级侗族农民画传承人,作品《斗牛节》参加中国台湾“抗日杯”中国书画名家优秀作品大展获银奖,被中华抗战胜利纪念馆收藏;《侗乡多耶舞》被浙江美术馆收藏。在党员们的带领下,杨庆宜的致富路走的越来越宽,越来越快。
支部引领聚合力,振兴乡村谱新篇
独峒镇充分发挥支部引领作用,以“党支部+党员+农民画”的模式,通过不定期开展兴趣培训班、创作研讨会、春季采风等活动,带领当地农民和青少年积极锤炼绘画技艺,侗族农民画得到了进一步传承,大力培育侗族农民画乡土人才,以杨功存、杨贤考、杨基艳、吴怡悦等为代表的后起之秀相继涌现;同时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推出多项文化创意产品,将更多农民画元素画在地标建筑上、印在包装上推向市场,推动侗族农民画“产业化”,进一步激发侗族农民画市场活力,壮大侗族农民画产业。在支部的带领下,独峒镇侗族农民画年产值达550多万元,侗族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超过3000元。侗族农民画已有2万多幅被作为礼品送外国外收藏,1万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3万多幅作品成为景区、酒店、宾馆饰品。侗族农民画师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奋力创造“笔尖上的财富”,“画”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康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