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作为区级贫困村,全村共有23个自然屯、1181户48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534人。该村设有村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6个,党员共有67名;其中党总支部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3名。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党建+”的模式突出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抓支部、抓队伍、抓扶贫产业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激发党员干部活力,牢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一、筑牢基层党组织体系 强化战斗堡垒作用
一是夯实组织基础,创新基层党建阵地建设。切实整合上级各部门资源和资金,通过村级活动场“六个一”与规范化建设、计生、卫生、人防等项目资金,累计投入60多万元对古仁村委办公楼、卫生室、球场、舞台、宣传栏等进行建设、维修和美化亮化,进一步完善古仁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基层党组织科学化水平。二是合作社建党支部,强化基层党组织体系。先后在古仁村水果协会和古仁村扶贫互助合作社2个协会中成立社会联合党支部,社会联合党支部共有7名党员,设支部书记1名。对新组建的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在办公场所、设备、人员等方面都加大投入,专门设支部办公室和活动场所,并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和完善制度上墙。三是健全和完善机制,强化党支部日常管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强化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委会、监委会坚持在村党党支部领导下工作。村级年度目标实行“公开承诺”,重大事项坚持“四议两公开”,并实行村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离任审计、“村财镇监管”、坐班值班、定期谈心谈话、村主要干部退出机制等制度。
二、着眼于人才造血功能 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选好配强两委班子,提升村干部队伍整体全力。在2014年村“两委”换届中,坚持注重从回乡优秀青年、大中专毕业生中选人,推选出1名90后在外出务工回乡的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党总支部委员,并兼任村计生专干,进一步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二是第一书记+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人才造血助发展。2012年以来,柳城县委组织部先后派出3名贫困村第一书记、5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1名大学生村官到古仁村驻村,通过人才造血工程开展扶贫工作。贫困村第一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驻村后,结合精准扶贫工作,科学规划村屯发展、积极引进项目、认真传授科技知识,在古仁村认真开展扶贫工作。先后引进村委办公楼维修、村卫生室建设、村文化活动室、一事一议项目、产业扶贫等项目30多个,扶贫资金100多万元。三是派党建设指导员,实现基层党建全覆盖。沙埔镇党委选派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懂经营管理、熟悉党务、善于做思想工作的3名骨干党员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深入古仁村党总支部和社会联合党组织,指导其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打造“党支部+社会组织+农户”的扶贫互助平台,通过开展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结对帮扶等活动,建立党员与群众“1+1”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拓党建工作与扶贫攻坚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三、推行“党建+ ”模式 突出引领经济作用
一是产业发展+品牌战略,突出一村一品特色。2012年,沙埔镇古仁村“酸笋大王”阿亮的故事在《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古仁村阿亮酸笋声名远播。沙埔镇看准其特色农业的品牌效应和产业发展前景,积极引导和帮助古仁村致富带头人阿亮注册“阿亮酸笋”品牌,加大产业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古仁村阿亮酸笋的知名度,积极发展酸笋产业和打造“阿亮酸笋”品牌战略。二是“党建+精准扶贫”,党建扶贫助农增收发展。着眼于“精准扶贫”的政策机遇,以党建发展为载体,推行党建+”模式,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65万元,作为叶亚亮酸笋产业加工区厂房与仓库建设、竹笋种植补助等使用,进一步推动酸笋产业发展。同时,借助古仁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平台,采取小额免息贷款方式,扶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竹笋种植。在叶亚亮酸笋产业的带动下,古仁村24户贫困户已种植竹笋526亩;据初步测算,每亩竹笋种植成本约500元,每亩利润大约1500元,既是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也是长期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